直销银行app

微信银行

中国特色金融文化
banner

疫情背后的新型电信诈骗


  当前,防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期,这个特殊时期,犯罪分子却利用人民群众对防护用品的迫切需求,甚至是人民群众的爱心、善意实施电信诈骗。这种犯罪行为对社会形成了恶劣影响,对防疫抗灾工作造成了严重损害,由此也引发了洗钱风险。青岛农商银行特此制定了防骗指南,请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,以免造成财产损失。

 涉疫情电信诈骗基本手法

  1.伪装公益捐款。不法分子冒充慈善或民政部门,以公益捐款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等名义,向用户发送防控疫情“献爱心”的虚假信息,或搭建虚假官方网站,利用群众的同情心骗取捐款,非法吸收公众存款。

  2.“区块链+慈善”骗局。不法分子炒作当下较热的“区块链”概念,谎称开发出区块链慈善平台,组织线上募捐、慈善“挖矿”等活动,实施非法集资犯罪。 

  3.谎称亲属感染新冠肺炎骗取钱财。不法分子冒充受害人亲属单位的工作人员,谎称受害人亲属感染新冠肺炎,已被隔离治疗,要求受害人汇缴医药费、住院费等骗取钱财。

  4.虚假提供医院床位诈骗。不法分子利用网络、短信等渠道散布信息,谎称可帮忙联系医院为新冠肺炎感染者提供住院床位,诱导受害人转账,骗取钱财。
  5.虚假售卖抗疫特效药、口罩、消毒液等物资。不法分子恶意散布虚假信息,利用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慌心理,谎称可以代购代销防治新冠肺炎的特效药或口罩、消毒液等抗疫物资,诱导用户购买,收取钱款后将受害人拉黑或拒接电话,完成诈骗。
  6.冒充航空、铁路等部门以车船机票退改签行骗。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航班号、高铁号等信息,以受疫情影响航班、高铁或轮船取消为由,向受害人发送机票、火车票或船票改签信息,以退费/发放补偿款为借口,诱导受害人点击虚假退票链接或拨打虚假客服电话,获取银行卡账号、密码及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进而盗取受害人银行卡余额。 
  7.冒充旅游平台客服行骗。不法分子借受疫情影响旅行合同取消、酒店押金退还、快递滞留补偿或取消邮寄退费等,向受害人发送虚假通知信息,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等敏感信息,盗取银行卡余额。

  8.居家理财骗局。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,普遍通过电脑、手机等获取信息的特点,大肆营销宣传P2P网络借贷、虚拟货币炒作、基金、期货等虚假金融产品,声称“宅在家里也能理财”“躺在床上也能赚大钱”,设置高息诱惑骗局。

防范措施

  1.巩固自身心理防线。及时通过电台、电视台、主流网络媒体等渠道了解政府及相关部门最新防疫举措,明辨、拒绝各类谣言,从源头阻止不法分子设置圈套的机会。

  2.谨慎稳妥办理相关事宜。认准正规平台或渠道购买防护用品、办理票务“退改签”或捐赠抗疫资金物资,在实施相应转账、汇款前,要再三确认对方账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。任何时候,均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、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,不向陌生人或陌生网站透露身份证件及账号、密码、手机验证码等金融信息,也不点击不明短信中的网页链接。

  3.及时核辨信息真伪。对不能确定真伪的信息,务必直接联系有关单位、个人或向多个亲友、同事印证;与此同时,要直接拨打相关电话号码进行核实,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任意显号软件冒充如110、95×××等电话号码。

  4.加强对身边亲友的宣传。不法分子通常选择老龄人等群体作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点目标,因此在日常生活中,应积极向上述群体传递防骗知识,提升其安全意识。

  5.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如遭遇电信网络诈骗,应通过拨打110等方式,及时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,并提供不法分子的账号、电话号码等线索,便利公安机关后续开展案件侦破。